苏州:当“世界工厂”遇到“营改增”

发布时间:2013-09-24      新闻来源:中国税务报

   

2012年10月1日,中国制造业的重要中心——江苏省苏州市迎来“营改增”试点。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重要“车间”,近年来苏州市正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创新转型和服务业加快发展。那么,旨在打通二三产业税制链条、鼓励服务业从传统制造业分离的“营改增”,将会在这座转型中的城市引发怎样的“化学反应”?

  服务业分离,是需求也是趋势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市制造业在历史上早已极负盛名,苏绣、宋锦、碧螺春等,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遗留下来的瑰宝。上世纪90年代后期,苏州市犹如一匹黑马,凭借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在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2012年,苏州市以12011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第六,成为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非常重要的经济、外贸和工商业中心。

  如今的苏州市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但制造业占比太高,资源消耗多,环境保护压力大,也导致苏州市的发展脚步越来越沉重,倒逼苏州市必须转型升级,把相对过重的制造业转变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结构。

  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苏州市提出的一个方向是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主要指企业将产业链上游(研发、原材料采购和设计等)与下游(品牌经营、销售和物流等)服务环节分离出来,设立独立核算的服务业企业或者外包。2010年,苏州市出台《关于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实施细则,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

  沙钢集团堪称分离生产性服务业的“吃螃蟹”者。早在2007年3月,沙钢就尝试将工业制气业务外包给了法国法液空公司。此前,沙钢的氧气、氮气和氩气等都是自产自用,成本较高,安全性也差。法液空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及相关服务提供商,沙钢外包这项业务后,不仅转移了风险,每年还减少成本5000多万元;而作为接包方的法液空的市场也迅速扩大,投资1.2亿美元建成两套大型气站,专为沙钢供气。几年下来,其服务对象除了沙钢,还有浦项不锈钢、永钢集团等。

  尝到了甜头的沙钢集团,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全面破题:将研发设计、运输仓储、销售贸易和后勤服务等环节剥离,设立了江苏钢铁研究院、虹达运输公司、国贸公司和财务公司等11家独立法人机构。

  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对沙钢本部经济效益的贡献率超过20%。虹达运输公司相关人员介绍说,整个沙钢集团一年运量有3000多万吨。以前,各车间自顾自,运输分散,难管理,效率低下。虹达运输公司成立后,有各种车辆1397辆,还整合150多辆社会车辆作为“编外车队”,将所有业务统筹了起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不但提升了集团的经济效益,自身也发展壮大,进入全国物流100强企业的行列。

  而研发机构的剥离,使沙钢集团的可持续发展获得了更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江苏钢铁研究院有关人士说,以前沙钢的研发主要靠上海,现在有了江苏钢铁研究院,请来日本专家做技术顾问,不仅自主研发能力上了新台阶,经济效益也很可观。2009年,江苏钢铁研究院靠收取科技项目委托费、项目利润提成等实现收入3075万元。

  3年来,苏州市共有1040家企业进行了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分离企业的行业分布以科技服务、仓储物流、商贸批零、商务服务和金融等领域为主,总数达到758家,占分离企业总数的3/4。2012年,分离企业实现地方税收5.3亿元,其中科技服务、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物流业等5个行业实现的税收占到90%以上。

  “我们实行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目的就是从‘增量’到‘挖潜’,从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地方财力可持续增长,为苏州市经济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 。”苏州市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

  “营改增”:产业分离的新助力

  2012年10月1日,江苏省实施“营改增”试点,这一推进制造业升级、解决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的重要措施为苏州市推进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新机遇。
  
  据苏州市国家税务局货物和劳务处负责人介绍,“营改增”试点对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比如利用增值税抵扣链将生产性服务业分设和外包;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多档税率选择相应分离方式;利用服务业出口零税率政策开展跨境服务贸易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借助不同的政策优势,选择不同的分离方向和模式。

  常熟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就利用“营改增”试点政策,将原来的混合销售转化为分别核算的混业经营,降低了自身税负。

  “以前,公司经营中产生的运费是计入产品价格混合销售,按照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营改增’试点后,交通运输的税率是11%。如果将我们这项业务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物流公司,那么销售产品时产生的运费就可以按照11%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公司的税负就降低了。正是由于‘营改增’试点,2013年,公司决定将运输业务分离,成立常熟龙特物流有限公司,通过单独核算运输费用,降低公司的税负。根据目前8个月的运作情况看,如果按照公司2012年产生的8000万元运费测算,通过分离运输业务,公司可以减少400多万元的费用。”常熟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周晓峰说。

  苏州某网络科技公司则利用“营改增”试点后,生产性服务业一般纳税人之间购买服务以及购进制造业产品,均可抵扣进项税额的有利条件,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过程中,依托其他企业提供的广告发布服务来降低税负。“营改增”试点以来,其购买广告服务的进项税额达659万元,占全部进项税额的92%,税负下降42%。

  同时,“营改增”试点后,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提振了企业更新设备、扩大投资规模的信心,对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投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苏州一家从事电器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公司就在“营改增”试点后大量购入技术服务设备,“营改增”试点以来,这家公司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累计达5458万元,月均增加设备投资近3600万元,较“营改增”试点前9个月平均增长28%。据苏州市国税局统计,自“营改增”试点以来,占苏州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总数6%的“营改增”试点企业申报固定资产进项抵扣税额逾20亿元,约占苏州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固定资产抵扣税总额的20%。

  “营改增”试点不仅让苏州市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自身收益,而且培育了苏州市的服务外包市场。

  张家港市金港镇德积街道拥有全国最大的氨纶纱生产基地,十几平方公里区域内集聚100多家大大小小的氨纶纱生产企业,市场半径涵盖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等地的织布厂。氨纶纱的原料90%是棉花,德积街道这100多家氨纶纱生产企业一年消耗棉花超过10万吨。以前,这些企业都是分别采购、各自堆放,占用的仓库面积少则几千平方米,多则上万平方米,造成大笔资金沉淀,增加企业成本。

  “营改增”试点后,企业购买服务可以抵扣,德积街道的氨纶纱生产企业纷纷考虑把仓储物流服务外包出去,减轻自身的负担。德积街道的龙头企业天霸集团顺应这一形势独资成立了天禾物流公司,将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5个大仓库都归到天禾物流公司名下提供仓储和配送服务,而当地的氨纶纱生产企业也实现仓储和物流服务的外包。

  苏州市国税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营改增”试点以来,苏州市新开业的主营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纳税人达6000户,注册资本总额超百亿元。按“营改增”试点初期纳税人户数算,新开业“营改增”试点户数增幅达22%,高于同期非“营改增”试点纳税户增幅14个百分点;新开业户中,研发技术服务、鉴证咨询和文化创意3个行业户数占比高达64%。这显示“营改增”试点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作用明显。
 
  “营改增”不是万能的

  虽然“营改增”试点为苏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有关人士也指出,目前苏州市企业分离最多的是运输物流等传统服务业,研发设计、鉴证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较少;分离出来企业成规模的少,真正产生效益的少。同时,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障碍:部分企业因分离造成税收优惠资格丧失、运行成本增加;部分行业受许可资质及配套政策等的限制,分离难度增加,企业分离成本较高,操作复杂,主动分离的意愿不强。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助理游景棠表示,正新就在是否分离研发业务的选择上处于两难的境地。

  “正新投资近10亿元建设的轮胎研发中心和测试场并不是独立的法人机构,目前主要是为提高正新产品的品质提供研发和技术支持。正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因此而享受的税收优惠每年有600万元~700万元;正新使用测试场进行研发,相关的研发投入还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如果将轮胎研发中心和测试场分离出去,正新会丧失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税负就大大增加。因此,目前正新无法将研发业务分离出去。”游景棠说。

  2013年上半年,建滔(太仓)化工有限公司将物流业务分离。公司总经理助理周健表示,由于有“营改增”试点,公司的少量物流外包业务可以获得进项税抵扣,分离后公司税负有小幅降低,但由于分离设立的物流企业只是给公司自己提供运输服务,并没有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所以无论从税负方面看还是从优化企业经营方面看,分离或者不分离的区别并不大。周健说:“这可能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造成的。公司运输的原材料基本就是甲醛,这是国家严格控制的危险品,我们运输甲醛的罐车如果要对外给别的企业运输其他危险品,就必须先彻底清洗槽罐,这个清洗费用比较高,又很难转嫁,因此对外开展业务不大现实。”

  对此,有关人士指出,尽管“营改增”试点为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在许可资质、配套措施和扶持政策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所以仅仅寄希望于依靠税收政策来推动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不行的。他表示,苏州市迫切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苏州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出路,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寻求新的突破;拓展推动苏州市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的新思路、新方法。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分享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人人网 豆瓣网 MSN 腾讯微博
技术电话:0755-86153989  销售电话:0755-86153984 客服信箱:cl@job1001.com